网站首页 | 全面依法治市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治工作 | 法律服务 | 政务服务
精准发力提质增效 市司法局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字号:[ ]    
浏览次数:0    
作者:    信息来源:昆明市司法局 发布时间:2023-02-15 19:08

2022年,市司法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智能精准”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公共法律服务在法治昆明建设、平安昆明建设中的基础性、服务性、保障性作用有效发挥。

一、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一是加强制度建设。2022年8月,昆明市司法局制定印发《昆明市“十四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为昆明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制定了清晰的远景规划、发展目标,细化了工作任务及完成时限。5月,制定印发《昆明市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补贴管理实施细则》,提高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及值班律师的补贴标准,法律援助律师的工作积极性及法律援助的办案质量有效提升。二是完善工作机制。2022年初,昆明市成立由司法行政部门牵头,发展改革委、财政、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公共法律服务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新格局。三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对各县(市)区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成效考核,量化考核指标,压实责任分工。同时,加强对司法部第三方考核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以问题为导向,及时督促整改,推动质量提升。

二、 加强平台建设,优化服务网络。一是推进实体平台向规范化、精准化发展。昆明市已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1843个,市、县、乡三级实体平台普遍做到设置规范、标识清晰、功能齐全、载体丰富,村(社区)实体平台基本做到“五个一”,实现人民群众足不出村(社区)即可获得法律服务。各地结合实际需求,建立专门公共法律服务站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全市在辖区内的监狱、强制隔离戒毒所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18个,在劳动仲裁院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4个,建立退役军人公共法律服务站4个,知识产权公共法律服务站1个、楼宇公共法律服务站2个。二是12348热线平台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22年初,“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与“12345市长热线”实现无缝转接,热线平台每日接线量大幅增加,为提升服务能力,昆明市司法局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律师团队提供接线服务,接听热线的固定坐席增加到8个,加设2个移动坐席,实现7天×24小时“全天候”服务。2022年1至12月接听解答来电咨询85184次。三是科技赋能助推公共法律服务智慧化不断提升。以网络平台为统领,大力推广使用“云南智慧公共法律服务云平台”“云南掌上12348”微信公众号和“云南法网”,广泛铺设“云岭法务通”“乡村法治通”智能终端机,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事项跨平台、跨层级协同办理。截至目前,全市在各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机场、高铁站、客运站、学校、政务服务中心等地铺设公共法律服务智能终端机1937台,人民群众遇到法律问题,可轻松便捷找到“法律明白人”。自上线以来累计点击量为24.6万余次,提供智能法律咨询服务6.2万余次,提供智能法律文书1.1万余份。

31

三、 强化均衡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一是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七五”普法以来,昆明市坚持将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深入推动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共创建法治县(市)区国家级6个、省级8个、市级17个,民主法治村(社区)国家级13个、省级70个、市级1423个,全市89%的村(社区)创建为不同级别的民主法治村(社区)。二是持续开展“30+30党支部结对”活动。目前,全市已有36家党建工作、业务能力强的律师事务所党支部,结对36个村党支部,356名律师参与“万名律师进街下乡”活动137次,2301名律师参加社区、村组公益性志愿活动507次,5214名律师开展公益法律咨询4531次,开展公益普法宣讲608次。三是加强和规范村(居)法律顾问工作。近年来,昆明市引导律师积极投入到乡村治理工作中,全市158家律师事务所、1000余名律师发挥专业优势参与1700余个村(居)社会治理,制定印发《昆明市村(居)法律顾问考核评估办法》,要求每位村居法律顾问每年办理一件涉农法律援助案件、开办一场“乡村振兴法治课堂”、服务一次乡村换届选举、参与一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举办一场涉农法律咨询、开展一次对村规民约的合规性审查。2022年,全市开展“六个一”活动2780场次,办理涉及“三农”法律援助事项2828件。

32

四、 强化精准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紧盯特殊人群,大力实施惠民、利民政策,努力提升广大群众法治获得感。一是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放宽法律援助经济困难审查标准,城镇放宽至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5倍执行,农村按上年度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半执行。将涉及劳动保障、婚姻家庭、食品药品等多项与民生紧密相关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二是精准服务重点人群,提升广大群众幸福感。将农民工、未成人年、少数民族、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列为法律援助重点服务对象,建立“未成年人案件”法律援助律师库,持续开展农民工欠薪接访活动。2022年,全市受理少数民族法律援助案件1650件、未成年人1359件、老年人408件、残疾人121件、农民工1539件,为农民工挽回经济损失910余万元,重点人群享受公共法律服务的幸福感持续增强。三是着眼人权司法保障和维护司法公平正义,积极推进律师参与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加强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工作、认罪认罚从宽办理工作,实现全市律师参与刑事辩护全覆盖,2022年,全市共办理刑事通知法律援助案件6357件,认罪认罚法律援助案件14153件。

33

五、 强化减证便民,服务营商环境。一是不断探索创新优化公证服务利企便民。深入开展公证领域“放管服”改革,探索推广“互联网+公证”在线服务新模式,推行“网上公证”、“远程视频公证”,公证办理“最多跑一次”、“一次都不跑”等便民事项。实施公证办理“绿色通道”服务,为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2022年,全市办理远程视频公证6253件,办理“最多跑一次”公证事项11614件,办理“一网通办”公证事项15952件,切实做到让信息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二是推行法律服务告知承诺制度。按照内容完备、逻辑清晰、通俗易懂的要求制作法律服务告知承诺书,全面推行法律服务告知承诺制。2022年,全市适用告知承诺制已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22件、办理公证事项9735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三是密切城际协作,大力推进法律援助“减证便民”工作。2022年4月,昆明市司法局制定印发《昆明市“法律援助申请全市通办”工作方案》,在全市范围内打破法律援助受理环节的行政区划限制,申请事项属于我市法律援助机构受理的,申请人可选择就近的法律援助机构办理法律援助申请事务,受理后移转案件管辖地法律援助机构办理,降低群众维权成本。

34

六、 强化纠纷化解,筑牢首道防线。一是聚焦重点领域开展突出矛盾风险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和命案防控攻坚行动。自2022年5月开展专项行动以来,共排查矛盾纠纷10132件,成功化解矛盾纠纷9694件。在涉房地产领域排查2008次,化解纠纷173件;涉劳动关系矛盾排查2752次,化解纠纷1392件;涉民营企业排查2205次,化解纠纷344件;涉婚姻(婚恋)家庭排查3350次,化解纠纷3032件;涉物业管理排查1610次,化解纠纷175件,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强化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力度。制定印发《昆明市司法局开展“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人民调解专项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关于集中开展突出矛盾风险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2年1月至12月,全市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受理一般民间纠纷39311件,调解成功39119件,调解成功率99.51%,涉及当事人8万余人。全市无因调解不当引发“民转刑”案件、群体性事件、重大伤亡或者造成其他恶劣社会影响的情况,充分发挥了人民调解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35

七、 强化宣传效果,提升公共法律服务知晓率。一是突出宣传主题,集中营造宣传阵势。2022年一季度,昆明市司法局精心组织,上下联动,在全市同时开展“九个一”主题活动,集中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全市共开展法律援助法大型主题宣传活动29场次,组织开展法律援助法线上线下培训32场次,开展送法进村(社区)活动140余场次,为农民工、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提供法律援助志愿服务16场次;组织开展“法律援助法线上答题活动”“我与法援的故事”主题征文活动,42924 人参与线上答题,收到投稿96 篇;在昆明电视台《普法进行时》及《法治昆明》栏目录制播出3期法律援助法普法专题节目;发放各类宣传材料、宣传品15万余份。法律援助知晓率不断提升,2022年,全市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22178件,同比增长11.2%。二是加大投入,创新宣传方式,提升宣传效果。2022年,昆明市司法局投入26万余元,在50辆公交车身上投放公共法律服务公益宣传广告。印有公共法律服务宣传漫画、宣传标语、微信公众号、热线电话号码的50辆公交车覆盖27条公交线路,穿梭于昆明主城区的大街小巷,每天往返200余趟,总受众人群达300多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公共法律服务的社会影响力,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首选率大大增强,2022年热线平台接听量同比增长61.4%,各级平台办理法律服务事项同比增长13.3%。

36